火爆的电影市场,谁是最大的赢家?

火爆的电影市场,谁是最大的赢家?保底发行小编今天就来根据今年的春节档来分析一下吧。

春节档票房超78亿 谁是背后大赢家?

不论口碑如何,在被称为“史上最强春节档”的今年,《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两部电影都已经双双闯入了中国票房影史前十。

2月20日,“你好李焕英票房破35亿”“张小斐个站名叫陷进去了”……贾玲和《你好,李焕英》拿下多个热搜。21日,《你好,李焕英》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元。

而单凭这一部电影,喜剧演员贾玲就成为了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让贾玲成为“第一”的这部电影,又能让她赚多少钱?

《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两部电影都已经双双闯入了中国票房影史前十,那他们背后的人又能赚多少?

《你好,李焕英》

贾玲能赚多少钱?

说贾玲是这个春节热度最高的名字,不足为过。

仅仅是凭借《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贾玲已经是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至红星资本局昨晚截稿,《你好,李焕英》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元。

除了高票房,贾玲的这部处女作也赢得了高口碑。截至2月20日,《你好,李焕英》在豆瓣的电影评分为8.1分,在猫眼购票的评分更是高达9.5分。

作为目前“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贾玲能在这部电影身上赚多少钱?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要从《你好,李焕英》上“分钱”的公司并不少。其出品方行列聚集了多家明星公司,出品单位有7家,联合出品单位还有17家。

北京文化(000802.SZ)、上海儒意影视制作公司(以下简称“儒意影视”)、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猫眼电影”)、腾讯阅文集团(00772.HK)旗下新丽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丽传媒”)、阿里影业(01060.HK)旗下子公司都位列其中。

贾玲持股65%的北京大碗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碗娱乐”)也在出品方行列。此外,中国电影(600977.SH)、横店影业(603103.SH)、华谊兄弟(300027.SZ)等公司也都出现在联合出品人的名单之中。

排在出品方名单第一位的北京文化在2月18日晚还披露了得益于《你好,李焕英》的相关营收。

根据其公告,截至2月17日24时,《你好,李焕英》累计票房收入约为人民币27.25亿元。而北京文化来源于该影片票房的营业收入约为6000万元-6500万元。

若以此比例来测算,北京文化票房收入占比约在2.20%~2.39%。

按照惯例,出品排名在第6位的大碗娱乐,分账少于北京文化。也就是说,如果预估《你好,李焕英》的总票房达到50亿元,贾玲公司的收入还不超过1.2亿元。

《唐人街探案3》

“通吃”的万达电影成大赢家

今年春节档的另一大热门电影《唐人街探案3》,21日的票房也已超过40亿。比起《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背后的出品方则要少得多。

出品方主要是万达电影(002739.SZ)与中国电影,联合出品方还包括阿里影业、猫眼电影、金逸影视(002905.SZ)、欢瑞世纪(000892.SZ)等。

2019年,万达电影在合并万达影视时曾披露过投资电影的资料。

彼时,万达电影对公告中的“电影7”投资总成本为4.38亿元,处于主投、主控的地位,投资比例为34.5%,定位是喜剧推理片,预计2020年上映。相关信息的匹配,外界皆认为“电影7”即《唐人街探案3》。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除了是《唐人街探案3》的出品方,万达电影也位于电影的发行方行列之中。除此以外,万达电影旗下还有影院,院线也将进行分账。

根据猫眼数据专业版,截至2月20日下午4点,《唐人街探案3》在万达电影院线的票房总计5.09亿元,占总票房13%左右。

而根据院线52.27%的分账比例计算,万达电影单单从《唐人街探案3》上的院线分账收入,都将达到2.66亿元。

出品、发行、院线“通吃”,万达电影将成为今年票房王《唐人街探案3》背后当之无愧的大赢家。

不过,2020年疫情致影院停摆,万达电影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恶化。

不久前万达电影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堪称影视行业爆出的一颗巨雷。公司营业收入在59亿元-67亿元之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超过61.5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本身净亏损就超过21.5亿元。

此外,开年后的2个交易日,万达电影的股价也接连下跌。从年前的22.6元/股跌至21.2元/股,市值蒸发31亿元。

头部电影与其他电影“八二”分的电影市场格局,使得爆款电影背后的相关方盆满钵满,但腰部电影却处于失意中。

得意

“保底发行方”闷声发大财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在这几年的春节档中,北京文化除了押中“黑马”《你好,李焕英》,还押中过2019年的春节档票房冠军《流浪地球》。此外,非春节档上映的《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等爆款电影,背后都有北京文化的身影。

北京文化带来的不仅是“爆款”,更有“保底发行”的模式。

2014年,北京文化联合中国电影,以5亿元的规模参与了《心花怒放》的保底发行,这也是国内第一部保底发行的电影;2016年,北京文化又联合聚合影联对《战狼2》进行8亿元票房的规格保底。

什么叫做“保底发行”?简单地来说,即电影上映前,发行方对电影出品方进行票房承诺。如果不能达到,则将按照约定向出品方进行赔付;如果超过约定票房,发行方将在票房分账上更具话语权。

从2014年《心花怒放》后,同是春节档的《西游降魔篇》、2016年的《美人鱼》都出现了保底发行方。而2019年,《疯狂的外星人》被王宝强28亿保底发行,虽然该片拿下2019年春节档的第二名,但最终票房仍只有22亿元。

虽然仍“押中”爆款,不过这一次,北京文化却没能搭上“保底发行”的福利。

在今年,早有传言儒意影视、猫眼电影参与了《你好,李焕英》的保底发行。2月18日北京文化的公告更是印证了“保底发行”的传言。

2月19日,中国电影还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参与了电影《李焕英》的出品、发行,未参与保底发行。

根据公告,“该影片已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保底发行,保底票房收入为15亿元。”根据《疯狂的外星人》主要出品方欢喜传媒(01003.HK)在2018年7月公布的保底方案,票房超过保底票房收入28亿元和最低发行收入7亿元以后,投资方和保底方的净收入分成比例为3:7。

如果按照《你好,李焕英》50亿的票房收入预估:超出15亿的票房为35亿元,其中片方分账13.7亿元(以猫眼数据专业版的比例计算),再按比例除去3.75亿元的最低发行收入,10亿元收入的7成将由保底发行方收入囊中。

也就是说,在《你好,李焕英》里赚得盆满钵满的不是北京文化和贾玲,而极有可能是闷声发大财的保底发行方。

失意

“最强春节档”背后也有失意者

随着2月17日春节假期的结束,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最强春节档”也至此结束。

国家电影局18日中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11日除夕至17日正月初六,全国电影票房达78.22亿元。继2019年59.05亿元后,再次刷新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纪录,增长32.47%。

此外,今年的春节档还同时创造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

在这7天内,《唐人街探案3》以35.62亿元的票房,成为今年7日春节档的“票房王”;《你好,李焕英》以27.22亿元票房排第二;《刺杀小说家》票房5.39亿元。

红星资本局梳理,不计算因疫情停止2020年春节档,春节档的电影票房已经从2016年的30.75亿元,一路涨到了今年的78.22亿元。

根据红星资本局的统计,在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影史票房前10的电影中,有6部电影都来自于2016年至2021年的“春节档”,“春节档”也成为各制作公司、发行公司、院线必争的蛋糕。

春节档的电影市场,目前有什么特点?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从2016年至今,春节档票房前三强往往都占据了春节总票房的80%左右。今年的《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和《刺杀小说家》三部电影的票房总和,更是占据了春节档总票房的87%。

头部电影与其他电影“八二”分的电影市场格局,使得爆款电影背后的相关方盆满钵满,但腰部电影却处于失意中。《无名之辈》的导演饶晓志今年春节档也有电影《人潮汹涌》上映。至红星资本局截稿,《人潮汹涌》累计票房仅次于《刺杀小说家》位于票房第4位,但占比不足春节总票房的3%。

饶晓志还曾在2月13日发布微博,“发声求排片”。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彼时《人潮汹涌》上映三天,电影豆瓣评分在春节档7部电影仅次于《你好,李焕英》,累计票房仅7840万。

《人潮汹涌》背后,受电影票房不达预期影响,出品方光线传媒(300251.SZ)2月18日开盘后迅速走低,截至收盘,股价为13.12元,跌幅0.61%。2月19日再跌1.6%至12.91元。

为什么很多宣发公司最后都做不下去了?

为什么很多宣发公司最后都做不下去了,宣发保险公司就来跟您一起了解。

有人说,任何行业的最终出路可能都归结于保险业。这一趋势甚至连电影宣发人员也不例外,可能从业多年所积攒的人脉关系,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最终目的还是要把他们变成保险客户。

这当然是个笑谈,但也必须承认的是,影视行业在遭遇2016行业拐点和2018税务风波之后,越来越多的宣发公司要么解散、要么举步维艰,中小宣发公司的行业神话和一飞冲天的情况越来越少。

“俺也不知道,俺也不敢问,这可能是目前我对行业小伙伴的态度吧,真不知道哪天又有朋友的公司解散了,说不定哪天来的新人就是曾经最讨厌竞争对手的公司遣散的。”

从一位宣发朋友口中,看得出他对目前行业的无奈,但出于对电影的热爱或是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始终没有离开电影行业,虽然最初一起入行的朋友已经离开了大半。

保底失败、跟错项目、策略失误

中小宣发面临七年之痒

“哥,咱们公司的情况你还不了解吗,当年也是国内数得着谈得上的公司,但目前原来各个区域六七名的发行人员现在一个大区之留下一两个人,而且我们的工资也有很长时间没发了。”

这是拍sir的一位从业多年的朋友几天前聊天透露的,他们公司也算几年前区域发行布局时,较早开展工作的公司之一,鼎盛时在全国也有百十号人的发行团队。

但在2016年,行业所累积的问题和风险一并爆发,“保底发行失败”成为这一年的关键词。2015年,燥热的市场也让大批项目快速上马,给大家的错觉是所有影片都能有机会,所有影片都能有奇迹。

虽然经历几番起起落落和市场变化,保底逐步没能成为市场的主流,但其后续效益对一些本来资金不那么雄厚的中小宣发公司影响巨大,一个保底项目亏损,往往需要数个保底的盈利才能抹平,这对于资金流需求强大的宣发公司特别难办。

好的宣发公司一定是人文公司,是一个人治大于情理的公司,但中国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是一个非常依赖裙带关系和强调关联关系的社会,这也使得宣发公司在面对项目时,往往会面临策略应对上的捉襟见肘,自己也难以掌控命运。

“一些机会真的非常好,但你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和承担相应的风险,但大部分领导会害怕、会担心、会退缩,毕竟大家已经被吓怕了,没人敢轻易去承担风险。”

除了一些个别老板突发奇想临时组建的宣发公司之外,从2012年起逐步兴起的内地宣发公司到今年恰好走到了7年,这七年间成立的宣发公司很多,倒下的也不少。更多公司则依靠一两个项目的成功维持一两年的基本开销,但一两个策略失误或失败,则会使其迅速垮塌。

好在于,能投入资金玩影视和宣发公司的大部分老板,其全部精力未必都在于此,影视宣发公司未必是他们的主业和主要资金来源,公司歇业和拖欠员工工资,苦的是长久跟随的老员工。

行业整体稳定性和持续性欠佳

宣发公司风险增大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不如北美,这种差距被视为全方面和多角度的,这一点让很多从业者既羡慕,又慨叹差距无法弥补。

但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优点是,我们卖座的影片类型并不完全相同,其类型丰富度和多样性要比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要完善,这一点也会为未来中国电影市场创造出更多机会。

而问题在于,如果从单个公司的表现来看,我们会发现情况并不理想,大公司的稳定性不如前几年,中小公司的持续性较差。一些公司的确做了一两个超级牛X的项目,但只要有一个项目看走眼、放哑炮,前面的工作基本就前功尽弃。

目前电影行业存在的风险,是宣发公司所面临的高风险,这也是电影行业目前所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对于我们而言,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大活根本接不到,大公司之间合作非常紧密,我们甚至连吃残羹剩饭的机会都很难,中小项目本身盈利性差,还有恶意拖欠款项的行为,虽然可以走法律程序维权,但真心熬不起。”

和一位业内宣传公司朋友聊她们公司的情况,可以深深感觉到这些公司目前遭遇的窘境。虽然和电影项目一样,市场肯定是给予头部公司如头部电影一样的优厚回报,但很多打杂的事情和边角余料的处理,仍需要中小公司解决。

表面上,宣传和发行公司可以赚较为固定的辛苦钱,但前提是,行业得有稳定的发展趋势。目前的情况则是,大部分头部影片和头部项目对比中小项目,宣发公司极少会因项目的大幅度盈利而获得相应的回报,如若想深度参与和投资项目,就对宣发公司本身的资金、精力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点,至少有90%以上的国内中小宣发公司做不到。

中小公司做得都是可有可无的活

只重数量、不看质量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发展,目前几乎没有一部影片是完全“裸发”的,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又会感觉到很多影片就是“裸发”,以至于完全感觉不到任何发行动作。这和长久以来内地电影产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宣传是很重要的环节有关,与中国一直都缺乏服务意识是一个道理。

本质上看,电影的宣发过程是一种高度职业化的服务工作,在整个产业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

就像很多人说,抛开服务而言,海底捞的火锅并不好吃,其口味和很多正宗火锅是无法相比的。但海底捞卖的就是服务,服务是公司业务的一部分,也是其火锅文化的重要符号。

同样,宣发也是电影服务的一环。不宣发或者轻视宣发,本质上要求影片的质量足够过硬,但大多数质量好的影片会更重视宣发的过程。

介于中低成本的影片的资金比较紧张,即便能够拿出宣发费用,这部分费用对于宣发需求而言,也都会显得捉襟见肘,像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重点影片的宣发费用基本在五千万乃至亿元以上。

行业的整体情况中小宣发公司无法改变,这也使得这部分公司只能依靠数量的积累,来延续公司的生存周期。

不同公司的从业经历不同,所经历的项目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也使得宣发公司有其擅长的项目和方向。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片方都会舍得花钱来宣发影片,基于市场竞争,大部分公司会压低竞争价格来争夺项目,接自己不擅长的项目。

并且,大部分项目的片方,也不能确保投入大的费用宣发影片就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这也使得影片的宣发工作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完全找不到章法,一些看起来B格满满的公司,也会做让业内外匪夷所思的项目,和令人无法理解的发行动作。

“我所见到的一个发行公司,原来3个月做两个项目,现在变得异常勤奋,一个月做两个项目,但大部分项目也就只能赚个百八十万的基本宣发费用,抛掉各种成本和员工开支,所剩无几。”

勤奋看起来是好事,但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并不完全是有效的,电影产业毕竟归结到文化事业,企业形象异常重要,一家企业给业内外最重要的一面是个人形象,这就包括所承接影片风格类型的整齐划一,这也需要企业本身有长期的规划。

但目前,大部分宣发公司总给人一种拼盘的感觉。

头部和顶级的宣发公司已经开始参与更多项目的制作,风险性大大降低,这对大部分处于中下游的宣发公司来说,又是一次致命打击。

离开放手对宣发公司的老板来说是件简单的事情,员工们也同样会有自己的出路,不过电影行业时效性和换代更迭程度极高,一旦离开想再次回到行业之中,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齐秦《大约在冬季》的歌词,映照目前很多处于动摇和刚刚离开影视宣发工作朋友的心情。处于激烈动荡的电影产业时代,离开反而是相对明智的选择。

保底发行,让票房惊人保底收益更惊人!

电影保底发行,让票房惊人保底收益更惊人,今天我们就来在本文中一起看看。

早在2016年时,作为《战狼2》的联合出品方、发行方及宣发主控方的北京文化就以8亿和15亿票房规模为其进行保底发行,并垫付了6000万元的宣传营销和发行费用。

这保证了影片主要出品方吴京的登峰国际能够提前收入2.17亿元收入,随着票房的一路高歌,保底发行的北京文化和聚合影联也收获了巨额的利润。以累计20亿票房估算,北京文化将收获票房分成1.65亿元,聚合影联1.35亿元,更不用提北京文化的股价因此上涨40%,市值增长约30亿元。

令人羡慕的是这一切还没有结束,8月3日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短暂地压倒《战狼2》率先突破日票房一亿,但随着时间过去,已经上映8天的《战狼2》以2.13亿元成绩逆袭反超《三生三世》,比后者多出近6000万收入。

电影的保底发行是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电影的保底发行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在本文中一起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保底发行也称票房保底,指的是电影发行方对制片方达到一定票房的承诺。通常来说,对于看好的影片,电影发行方会提前进行市场预估,制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也就是保底票房。超过保底票房,制片方将会按照约定的数字分账给发行方,如果没有超过也会按照事前商议的比例支付一定的钱。

这里,我们有需要先介绍下电影制作流程?电影产业诞生已经有100多年,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产业,具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一部电影的诞生是集体合作的过程,具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首先制片方会寻找投资方为电影投资,然后制片方来组织人员拍摄电影。完成后,制片方会寻找发行方,而发行方和各大影院、院线沟通并确定电影的档期和放映场次。最后,院线和影院负责放映电影。

那么,这条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又是如何瓜分票房的呢?这里就要聊聊中国票房分账政策。

首先上映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

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营业税及附加费(2014年营业税改征值税试点后税率为3%)和5%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剩余的影票收入属于可分账票房,俗称“净票房”。

净票房是电影行业上下游进行分账的基础,所有分账收入都是基于剩下的92%票房收入。电影行业上游主要是制片商和发行商,两者共取得净票房的43%。由于合作方式不同,制片商和发行商所取得分账比例也各不相同,取决于双方得合同约定。此外,上游分账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中影数字分账,它是指所有通过数字渠道发行放映的影片都会从上游分账(一般是发行分账)中扣除2%。

电影行业下游主要是院线环节和影院环节,两者共取得净票房的57%。一般来说,影院分账占比50%,院线分账占比7%。由于院线之间竞争激烈,虽然合同约定大部分依然保持着50%:7%,但院线常常以宣传返点、影片返点等形式给影院额外的分账。

虽然电影行业上下游分账比例为净票房的43%:57%,但实际上,影片发行方常常以返点的形式向下游让利以获得更多拍片比例。所得比例通常是从发行环节的分账中扣除,具体比例常常视发行方实力。

备注1: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从2013年8月1日起,广播影视列入“营改增”试点范围。营改增之前,电影票房需要缴纳的是3.3%营业税(包括相关附加费)。营改增之后,电影票房需要交纳的是6%增值税和0.6%相关附加费用。

2013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再度发文,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在其中部分附件中明确,2014年1月1日起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的电影放映等服务可以选择按照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对应的增值税税率为3%。该政策只适用于电影放映服务,不是电影放映行业中所有业务都适用,一经选择,36个月内不得变更。

2016年3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该通知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中电影放映服务可以选择简易计税方法计税,对应的增值税税率为3%。该政策只适用于电影放映服务,不是电影放映行业中所有业务都适用,一经选择,36个月内不得变更。

宣发有多复杂和烧钱?

上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宣发的重要性,那宣发要花多少钱?宣发保险小编就带您了解下宣发有多复杂和烧钱。

诸如华谊、光线等公司出品的影片,通常都有自己的团队进行宣发。但大多数公司倾向于外包,由专业的发行公司进行宣发。

以一个宣发的事务为例:当宣发公司在接到一个项目时,要研究关于影片的所有信息资料,比如大纲、剧本、主创团队资料、影片的主题曲插曲资料、花絮资料、影片的制作总花费费用等,然后才能做出市场评估。

在此情况下,宣发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举例而言,要在全国范围内网络热搜、新媒体上曝光,电视、电脑、手机广告要覆盖;微信、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进行口碑炒作,建筑物公共设施广告投放、路演、发布会……因此营销费用受限会直接影响到宣发效果。宣发效果不好,影响到票房,又会影响到宣发公司的利益。与分账发行不同,采取保底发行的发行方风险更高,因为如果没有达到约定的票房,发行方是要自己掏钱保底的,一旦票房未能达到预期,欲哭无泪。

为什么很多电影制片方喜欢找大明星?因为这些明星的粉丝会让这部片子的关注度极高,不需要拼命宣传就可以保证一部分票房。当然粉丝流量也不保险。比如之前某片,某演员的粉丝为了排片量竟然采取了锁场的方式,结果票房照样扑街。

看到前面所说的复杂性,读者应该能估计到宣发费用不会是个小数字了。通俗的讲,宣发是个坑,——不是个普通小坑,而是个无底洞。你砸了千万乃至上亿,也不能保证票房。钱扔到井里,还不一定听到个响。

以下是宣发可能出现的费用(部分):

数字制作费用;

广告费用;

与影院合作的宣传推广费用、

防盗版费用;

媒体新闻发布费用;

电视广告费用;

新媒体(找微博大V、豆瓣、贴吧、百度、直播等)推广费用;

户外媒体广告投放费用;

票务网站合作推广费用;

视频网站合作推广费用;

公交地铁、商场、连锁店投放费用;

路演费用;

发布会(预告片、首映礼,看片会);

粉丝见面会;

差旅费;

公关招待费;

话题炒作费用;

……

以上费用只是一部分。再想一想全国有多少个城市(就算一二线城市吧)需要送拷贝,需要宣传。读者会发现,这宣发真是个无底洞,同样的合同,价格高低都有可能,再多的钱都能砸进去,几千万乃至上亿都有可能。——费用支出纷繁复杂,而且其中很多费用可能是没发票的、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几天前某电影的投资方为了宣发费用的合理性就和发行方撕起来了,提出要求说发行方要把近四千万宣发费用的明细全部拿出来,具体到每块展板、送了多少礼品……这个要求当然是合法的,但是在实务操作中很难满足此等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宣发金额巨大、里面有些费用难以细究,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才说“宣发是个坑,尽在不言中。”

宣发的重要性在哪?

做电影保险的都知道宣发有多重要,今天我们就和宣发保险小编一起来看看宣发的重要性在哪。

顾名思义,影视宣发就是影视剧的宣传及发行,后者指影片的出售和租赁,也就是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可以说,宣发对于电影的意义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回收电影投资成本,获取收入和利润的主要途径。

一部电影盈利与否,票房的高低,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影片质量要过关,二是阵容和演员有水准,三就是宣发。其中影片质量和演员阵容是基础,宣发是渠道,因为即便影片质量过硬,演员阵容强大,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广泛宣传,才能吸引人进入影院,增加票房。

电影作为商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我们经常看到一部作品成本多少,票房多少。大多数人以为只要票房超过成本,就收回投资了。其实不然。基本的测算是,扣除营业税、电影事业的专项资金,剩下的才是可分账票房。可分账票房中扣除院线提留、中影数字提留,只有40%多会归电影出品方和发行方,再扣除发行代理费,以及有可能的票房返点,票房收入达到成本的3-3.3倍,才能刚刚保本。3.3倍以上的部分,才能说是盈利。

比如,郭敬明的《爵迹》有11个出品方,投资近2亿,估计6亿才能保本,结果票房才3.8个亿左右,显然是巨额亏损的。《战狼2》投资也是2个亿左右,票房56.31亿,显然是赚了。像当年《疯狂的石头》(投资350万)那样完全靠口碑赢取票房(票房2350万)的例子很难复制。以《美人鱼》的33.9亿票房和《战狼2》56.31亿票房为例,其票房的取得主要就是宣发的功劳。

电影的宣发什么?

电影的宣发什么?今天宣发保险小编就来为您简单说说。宣发就是宣传与发行的意思。

1、宣传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

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2、发行

发行,著作权法术语,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

保底发行基本介绍

  保底发行是电影行业衍生出来的产品,那在面对众多的电影保险时,你知道什么是保底发行吗?下面就来说说保底发行基本介绍。

  保底发行也称票房保底,指的是电影发行方对制片方达到一定票房的承诺。通常来说,对于看好的影片,电影发行方会提前进行市场预估,制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也就是保底票房。超过保底票房,制片方将会按照约定的数字分账给发行方,如果没有超过也会按照事前商议的比例支付一定的钱。

  这里,我们有需要先介绍下电影制作流程?电影产业诞生已经有100多年,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产业,具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一部电影的诞生是集体合作的过程,具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首先制片方会寻找投资方为电影投资,然后制片方来组织人员拍摄电影。完成后,制片方会寻找发行方,而发行方和各大影院、院线沟通并确定电影的档期和放映场次。最后,院线和影院负责放映电影。

  那么,这条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又是如何瓜分票房的呢?这里就要聊聊中国票房分账政策。

  首先上映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数据统一汇总到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以专资办的统计数据作为各方分账的依据。

  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营业税及附加费(2014年营业税改征值税试点后税率为3%)和5%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剩余的影票收入属于可分账票房,俗称“净票房”。

  净票房是电影行业上下游进行分账的基础,所有分账收入都是基于剩下的92%票房收入。电影行业上游主要是制片商和发行商,两者共取得净票房的43%。由于合作方式不同,制片商和发行商所取得分账比例也各不相同,取决于双方得合同约定。此外,上游分账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中影数字分账,它是指所有通过数字渠道发行放映的影片都会从上游分账(一般是发行分账)中扣除2%。

  电影行业下游主要是院线环节和影院环节,两者共取得净票房的57%。一般来说,影院分账占比50%,院线分账占比7%。由于院线之间竞争激烈,虽然合同约定大部分依然保持着50%:7%,但院线常常以宣传返点、影片返点等形式给影院额外的分账。

  虽然电影行业上下游分账比例为净票房的43%:57%,但实际上,影片发行方常常以返点的形式向下游让利以获得更多拍片比例。所得比例通常是从发行环节的分账中扣除,具体比例常常视发行方实力。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影视保险服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