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佰》看电影保险的新秩序

  2020年真是个不太平的年份,起初的疫情席卷全国武汉封城,到后来的洪水地震,所幸的是这些灾难都没有打败我们,这不得不夸一夸我们祖国伟大领导和全国人民积极的应对,每当看到那些勇敢无私的逆行者,都不为他们的行为所感动,又从感动到骄傲,骄傲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在应对任何重大灾难时,所迸发出的团结和奋斗精神。此时的80、90正在逐渐的接棒前辈的责任和担当,这不襟的让我想起那篇文章”少年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经历全国人民的努力协作后,祖国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社会常态,各行业在逐步的复产复工,对于喜爱电影的人们来说,最开心的就是新片佳作的上映,“八佰”就是其中众望所归的作品。八佰所表达的思想和理念也是和今年的形式比较应景的,都是人民艰苦奋斗的反抗史。电影《八佰》登顶2020年度票房全球冠军也是实至名归。

  中国电影行业不及国外的几百年的积累所形成的电影工厂模式,各个环节工作分工明确,技术和政策也在促进电影的多元化和更多的视听感受。八佰的电影保险改革是加大了影院风险,采取打包买断和保底分账这两种具体形式,对破坏市场规则,管理不规范的偷票房行为,起到了抑制一部分不规范经营。尤其是,《八佰》发行方将与其他发行合作方成立700余人的影片市场监察团队,对《八佰》放映期间的各种违规行为进行监察,旨在规范和整顿市场的不良风气。

  先来看打包买断这种形式。院线和影投根据旗下多家影院的去年票房数据,以整体打包价直接买断,比如1000万集体打包100家影院的买断,然后院线和影投再按照自家不同的影院来敲定每家最终需要承担的买断费用。

  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院线或影投分到每家影院的买断费并不是平均的,比如A影院提到年票房500万-1000万的需要10万左右,接近500万的就在6-8万。因此,院线或影投就拥有一定的可操作空间,像是“平时分账的院线费直营店会少收一些、加盟店则会多收一些”。

  再来看保底分账这种形式。这种模式其实与制片方和发行方签订的保底票房模式基本一致。即影院需要保证票房超过多少万,并相应缴纳一定数额的保底费用,如果票房超过了规定范围,之后进行正常分账;如果票房没有超过规定范围,影院需要自行承担损失。

  举例来看,B影院是从所在院线那里收到了《八佰》的保底发行通知,需要与发行方签订的保底票房为8万,同时交3.6万保底费用,当《八佰》在自家影院的票房超过8万之后,就会进行正常票房分账。

  无论是走买断分账模式,还是走保底分账模式,即便是2019年年票房在2、3千万的影院个体也没有选择权,是院线或影投进行通知的被决定一方。

  值得肯定的是,《八佰》这种创新发行模式的尝试,将会对未来整个行业的发行放映机制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加大那些经营不善、管理混乱的影城的被淘汰压力,加快整个行业朝着优胜劣汰的方向发展。

  但问题是,《八佰》这次的发行改革,虽然试图把偷票房等“暗箱操作”拿到明面上,但某些小影城在交了买断、保底的费用之后,发现无法实现回本,反而会“被逼”着再次依赖这些不守规矩的行为。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其实《八佰》此次发行的创新,可以看作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但最大的争议点在于这个创新发生的时间节点。若是以往的市场,院线和影院共同吃到了这种创新带来的甜头,自然会顺应着市场完善这样的发展,然而当下国内电影市场的大环境可能并不适合做这一改革。

  具体来看,在疫情的极大冲击下,整个电影市场并不景气。最根本的行业痛点在于,半年多的停业,影院并没有多少现金流,无论是买断费用还是保底费用,对于影院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而且在未看影片的情况下,影院全凭片方的说辞和舆论的反应预估票房,然后在上映前完成费用的支付,实际上赌的成分更高。

  尤其是,有些影院负责人有所担忧,点映之后自家影院的预售增长并不理想,“日增还没破百,勉强掏了钱回不了本怎么办”。可见,《八佰》发行上的创新实质正在把资金告急的影院逼上绝路,反而阻碍了当下市场的复苏,更不用提市场的发展创新。

  此外,一部影片的上映,需要从片方、发行到院线再到影院共同平摊市场风险。但《八佰》这种分账模式,要求影院上映前支付买断或保底费用,本质上加大了影院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对同为市场主体的影院来说有失公平,一定程度上把终端市场的风险大大提高,这对于刚刚走入“至暗时刻”的电影产业来说,可能再度被拉回到“高风险”的赌盘游戏当中。

  部分章节引用自钛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影视保险服务

展开